文物概况:
名 称:郁达夫故居
地 址:上城区小营街道大学路社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
年 代:中华民国
结 构:砖木
类 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物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小名荫生。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本县高等小学堂。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本考察司法。次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敦沫若同班,后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经济学。1921年6月与敦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沉沦》。次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在上海继续主持创造社工作。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11月辞职回沪,整顿创造社出版部,负责编辑《创造月刊》和《洪水》半月刊。1930年6月,与鲁迅创刊《奔流》月刊,同时发起并参加中国自由大同盟暨左翼作家联盟,致力于民主自由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
1933年4月,郁达夫移家杭州。1936年2月,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任福建省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1937年12月日军入侵富阳,母陆氏不屈饿死。郁达夫国仇加家恨,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旋返福州,年底应《星洲日报》邀请,至新加坡任副刊编辑,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兼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主任,悉心培养抗日干部。新加坡沦陷前夕,与胡愈之等流亡印尼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定居巴爷公务镇,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借以掩护抗日文化人士。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富于民族气节,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著名作家。著有诗词、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约500万字。
风雨茅庐为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移居杭州时亲自设计建造。1936年房屋建成,马君武题名为“风雨茅庐”。郁达夫在此藏书,曾存有宋、元、明、清之类书约八九千卷,明末清初的禁书三百余部,清代诗词集六百余种,英德法日文书籍两万余册。1937年8月,由于日军入侵,郁达夫一家被迫离开。抗战期间,此屋被日军用作马厩,藏书尽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售于他人。郁达夫在杭居留期间写了大量文章,创作了小说《迟暮》。
房屋分为正院与偏院两部分,占地面积952平方米。主入口位于院落西北角。正屋坐北朝南,一层砖木结构,矩形平面,清水砖墙体,歇山式坡屋顶,覆盖灰色洋瓦。正屋中间为客厅,两侧为卧室。正屋东北角有一排平房,用作厨房。正院与偏院以砖墙相隔,院墙东南角开月洞门以互通。偏院建平屋两间,作为书房和客房。院内起假山,林木参差,环境幽雅。
郁达夫故居对纪念郁达夫这位杰出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具有重要意义。
· 点击查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