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越钱氏海塘

    文物概况:

    名    称:吴越钱氏海塘

    地    址:上城区六和塔至艮山门老塘堤内

    年    代:五代

    结    构:土石

    类    别:古遗址

     

    文物简介:

    据史书记载,吴越钱氏海塘为吴越王钱鏐所筑。《资治通鉴》载:“天宝三年(910)八月,吴越始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捍海塘自六和塔至艮山门,堤长338539丈,用钱109440缗。捍海塘工程在离岸约9米处,取罗山之大木打桩6层,每层中间交错用装满石头的竹笼和泥土充实,称为“泥塘”。“泥塘”之外,植“滉柱”10余行,以析水势。“泥塘”之内,再叠石为堤,使之坚固。沙渐积,堤益固。

    1978年初,在上城区紫阳街道侯潮门社区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桥施工现场,发现五代吴越钱氏捍海塘遗迹。同年7月24日至8月2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会同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这一重要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江城路立交桥引道的南端,发掘面积450平方米。这次发掘,基本弄清钱氏捍海塘的结构、规模及历代维修利用等情况,获得丰富的实物资料。吴越钱氏海塘遗址位于距地表约3米处。钱氏捍海塘采用石头、竹木和细沙土等材料筑成,属“竹笼石塘”结构。海塘基础宽25.35米,面部宽8.75米,残高5.05米,系由护基木桩、“竹笼沉石”等筑成。分前后两道防线:前立几排木柱,减弱潮势;后面堤坝外侧建木框架,中置装满石块的竹笼,内侧也建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木框架之间填筑泥土。钱氏捍海塘的建筑方法,为我国筑塘技术的一大改进,并为后代所沿用。直到元代,这种“竹笼石塘”法,才被“木柜石塘”法所取代,历时达三百余年。

    吴越钱氏海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研究杭州城市和水利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 点击查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