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松书院遗址

    文物概况:

    名    称:万松书院遗址

    地    址:上城区南星街道万松岭路76号,万松岭北坡山坳中

    年    代:明至民国

    结    构:土石

    类    别:古遗址

     

    文物简介: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为浙江右参政周木在万松岭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因取白居易《夜归》之“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而得名。书院地处湖山之间,左衿钱塘,右带西湖,高明幽雅,风景优美。清康熙十年(1671),巡抚范承谟重建,改称太和书院。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赐“浙水敷文”额,书院因此更名为敷文书院。万松书院历来被统治者重视,清康乾两帝屡次御驾亲临,政治地位颇高。雍正十一年(1733),被赐为省城书院。以后更以齐备的祭田祭祀、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而位居“杭城四大书院”之首,学生遍及全省十一府,造就无数人才。

    清代后期,书院屡修屡圮,终因地处僻山而生源骤减。为此,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巡抚叶赫崧骏和布政使刘树堂筹款购屋,将书院迁至城东葵巷,更名为“敷文讲学之庐”。原院舍修缮后作为古迹加以保存,后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光绪二十八年(1902),“敷文讲学之庐”改为安定中学堂。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按明式旧制在原址上重建万松书院,再现五百年前的“名校”风采。

    万松书院毗邻有小九华山石林。石林嶙峋剔透、姿态奇特,且留有历代名士的摩崖题刻二十余处。这些题刻书艺精湛,凿刻细腻,风格迥异,是书院又一道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

     


    · 点击查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