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南山造像
地 址:瓶窑镇南山村
年 代:元
结 构:石质
类 别:石窟寺
文物简介:
位于瓶窑镇南山村,自西向东分布于南山东南的山腰石壁间。系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请工匠凿出浅龛,浮雕造像,绵延360余米。原有造像30余尊,1978年因村民炸山取石,被毁过半,现仅存14尊,除最西部的一尊属道教造像外,其余均为佛教造像。
1号真武帝造像,面向南略偏东,披发垂肩,圆脸大耳,有须无胡,右手持剑,剑锋向上,剑长1.03米,左手按膝,衣圆领道服,右脚搁左膝,赤足外露,座下为蛇缠龟身。像通高2.45米,头高0.55米,躯高1.4米,肩宽0.85米,座宽1.25米,座高0.5米。
2号释迦坐像,面向正南,头高0.8米,肩宽1.3米,躯高2米,莲座宽2.5米、高0.8米。佛像闭目沉思,坐于火焰形浅龛中,面部圆润,宽额大耳,唇厚微翘,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右食指向上,拇指搭于无名指与小指间作说法印。
3号尊华宿王智佛像,坐西朝东,通高2.3米,头高0.78米,莲座宽1.9米。圆顶浅龛。头上有肉结,眉心有圆痣,鼻梁宽扁,双耳垂肩,身披袈裟,左手心向上,右手垂至膝,下设莲座。像的左肩侧自右至左竖刻“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质命工镌刻尊像普颂尊华宿王智佛全忘胜烈即(印)元因随涌现南山石功德庄严万相寺”7行楷书46字。
4号观音立像,面向南,位于3号像左侧,莲瓣形浅龛,头高0.65米,躯高2.6米,肩宽1.25米。头戴宝冠,饰有化身佛,胸挂璎珞,宽袍大袖,左右垂有飘带,右手按左手背于腹部,左手持短佛珠一串,赤足踏一瓣莲叶小舟,舟长2米,舟下海浪翻卷,浪左天马回首,仰望观音。
5号释迦牟尼坐像,面向南偏东,圆首浅龛,通高2.6米,头高0.6米,躯高1.6米,肩宽0.8米,莲座宽1.3米,头有肉结,身着缁衣,左手屈指,手心向上于胸前,右手袒掌,下垂右侧作与愿印。
6号观音坐像,面向南偏西,紧邻5号像东侧,通高2.8米,头高0.7米,躯高1.55米,肩宽0.8米,莲座宽1.4米。端坐于莲座上,头戴宝冠,嵌有化身小佛,着大氅,佩璎珞,双手叠置腹部,手心向上托物。
7号如来坐像,面向东南,通高6.6米,头高1.5米,肩宽2.3米,法台座高2.8米、宽3米。头有肉结,弯眉凤眼,眼梢微微向上,宽鼻厚唇,圆脸大耳,身披袈裟,袒胸,左手执法螺,右手屈指向上作说法印。此像高悬石壁,是最高大的一尊。
8、9、10号三世佛像,面向东南,三尊佛像并列雕凿,高悬于开门塘深潭之上,属动工不久即停工,因此只完成火焰形龛及头至肩部的工程。9号像较完整,8号次之,10号头像在“文化大革命”时遭破坏。
11号阿弥陀如来坐像,方位南向,通高2.8米,头高0.6米,肩宽1米,躯高1.6米,莲座宽1.8米、高0.6米。头顶肉结,眉心有痣,身披袈裟,袒胸,左手屈指向上,食指平伸置膝前,右手屈指向上置于胸部。像左肩侧竖刻“本寺都寺比丘徒众镌造阿弥陀如来尊像功德普渡众生有者至正元年八月□□”5行楷书33字,末两字模糊不清。1978年被民兵作枪靶,身创7枪。
12号释迦坐像,位于南山东坡放生池西北角。面向西南,通高2.3米,头高1.1米,肩宽1.45米。头顶有肉结,脸丰满呈方形,眼珠微突,鼻宽扁平,嘴唇微闭,短颈,着袈裟敞胸,佛身下部与池水平,头部左端刻莲花题记,左方岩石上镌楷书“放生池”三字。
13号半身佛像,面向南,位于11号佛像东,由于此处采石破坏严重,佛像已成悬空之势。通高1.5米,头高0.57米,肩宽0.85米。头顶肉结,圆脸宽鼻,唇厚微翘,袒胸,左手置胸前,右手下垂。
14号大佛莲座宽约2米,刻凿在山腰上,佛像身躯已不见踪影,但仍可以看出身躯伟岸、气势宏大。莲座上一瓣瓣莲花线条优美,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残存的佛像左手屈指向上。
此外,南山上还有一处元代以后雕凿的小石窟造像,由三组不同类型的造像组成:中间是西方三圣、左为土地菩萨、右为三武将,惜头部均被凿毁。
南山造像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形象生动、表情各异、线条流畅,是研究元代宗教造像艺术及雕刻工艺的宝贵资料。7号如来坐像体量高大,在浙江省内极为少见。3号尊华宿王智佛像和11号阿弥陀如来坐像的左肩侧均刻有纪年题记,提供了断定年代的准确依据。南山造像作为一处造型多样,佛、道二教合一的造像群,丰富了江南地区摩崖造像艺术,被誉为杭州地区唯一可以与灵隐飞来峰造像相媲美的石像群,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瑰宝,也为研究杭州及江浙地区元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新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