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胡庆余堂
地 址:清波街道清河坊大井巷95号
年 代:清代
结 构:砖木
类 别:古建筑
文物简介:
胡庆余堂位于上城区清河坊大井巷7号,属于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区。北临河坊街,南依吴山,西为小井巷,东为大井巷。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由胡雪岩创办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店堂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它与北京同仁堂并称著名之南北国药老店。
现存胡庆余堂古建筑坐北向南,占地约2700平方米,共有三进,平面略呈矩形,四周围以高大的封火墙,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其每进四周也砌筑封火墙,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每进间辟门洞,留出夹道,可以相互通达,从而形成以院落为建筑空间单元的联合群体,布局井然有序。
主入口位于胡庆余堂东侧的大井巷内。立面为清水砖细墙面,大门偏向墙体的北侧,为杭式石库门,门正上方嵌筑“庆余堂”额。门内一块“进内交易”楠木屏牌,导引人们进入一条鹤颈轩长廊,长廊右壁上悬挂38块丸药牌。长廊的尽头为一角亭,角亭与第一进建筑相衔接。该进建筑分前后两厅,呈南北轴线对称布置。前为营业大厅,后为会客及帐房之所。营业大厅的楼屋为东西北三面布局。正厅三开间,底层明间后金柱间设屏壁,屏前摆设清式长桌、靠椅,上悬“真不二价”匾额。屏壁两侧围设柜台。在清式柜厨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名贵药材和“胡庆余堂”的药号产品。从屏壁两侧入内为后厅。在后厅西侧墙间辟一门洞,进入夹道,连接第二进建筑,夹道南端月洞门可通外界。夹道中间设一直跑楼梯,由此可通第一、二进建筑的二层,楼道上方架玻璃天棚。第二进建筑呈南北走向,左右对称布局。共二进,一进现为药材制作工场,二进现为药材标本陈列室。前后二进建筑呈四面环接的四合院布置,底层设回廊相通,后院辟一小花园,东西两侧配有厢房,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以夹道相隔,设门可互通。第三进建筑依封火墙而筑,原是药材库地,现建筑为旧建筑拆除后重建。
胡庆余堂不仅在中华医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华丽精美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而少见的商业性古建筑群。它采用了“前店堂后作坊”的布局形式,为清代末期中药坊兼门市的典型。这种独特的布局既满足了问诊、经营、生产及管理的需要。同时又吸收了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院落为空间单元的特点。建筑用材精良,厅堂宽畅高旷,尤其是在内外檐装修上,梁枋雕镂内容丰富,工艺精美,是研究民俗风情、民间戏曲艺术及工艺美术的实物资料。另外胡庆余堂还非常注重建筑群的前导空间和环境气氛处理,为其经营服务。
胡庆余堂在营业大厅的天井等处,还大胆地采用了当时在国内的传统建筑中还很少使用的玻璃天棚。这一新工艺的采用为杭州地区带来了建筑技术上的变革。虽然此种做法在最初可能仅仅是为了扩大营业上的使用面积,但无形之中对杭州近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胡庆余堂营业大厅的玻璃天棚无疑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与西方玻璃材料完美结合的早期实例之一。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