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浙江图书馆旧址
地 址:西湖街道孤山路28号(孤山馆舍)、小营街道大学路102号(大学路馆舍)
年 代:1909—1936年
结 构:砖混
类 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物简介:
浙图前身浙江藏书楼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宣统元年(1909)扩建为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为其总馆,位于大学路102号(属于小营街道大学路社区),由曾任浙江都督汤蛰先(寿潜)遗嘱捐资建造。1928年2月兴工,至1931年3月竣工,于1932年9月正式开放使用,由蔡元培题额,曰“浙江图书馆”。
大学路馆舍占地17.13亩,老建筑面积为2683.96平方米,是一幢二层仿西洋古典柱式的建筑,部分有地下室,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一、二层中间均为大厅,左右翼和后面是阅览室和书库。立面采用典型的古典主义纵横三段式处理,底层为宽阔高大的台基,踏步和台座均为花岗石砌筑,入口平台为通长宽阔的红缸砖铺地。中间层用16根巨形陶立克贴墙柱把立面分割为15间,以中间五间为一段,两边五间互相对称,形成了横三段的特色。立面中间三间开红色铁门,其余各间下部为低矮的花岗石槛墙,上面为通顶的支摘式方格玻璃钢窗。额枋上有多条水平线角,最上层为檐部和女儿墙,檐壁的正中位置为蔡元培先生所题的“浙江图书馆”五字墨宝。室内大厅平顶为井字梁,楼梯两边立爱奥尼克柱,地面为马赛克铺砌。大学路馆舍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上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布局条理分明、分区明确、表现了文艺复兴风格的特点,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使整个外型端庄雄伟,它既借鉴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中的优点,又延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通过局部点缀某些中国式的小构件来取得民族格调,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意匠和手法,是代表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典范,也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优秀近代建筑,同时它又是国内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大楼,且保存较好,历七十年之久为图书馆使用,对浙江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旧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孤山路28号,由白楼与红楼及西面山顶的青白山居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原大门位于白楼前的花坛南面,后改今址;白楼屋顶原有1块民国元年“浙江图书馆”石匾,现置于碑廊内保存。红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为清政府预备德国太子来杭下榻所建,1912年划归图书馆所用,平面呈矩形,为两层红砖砌洋房,一、二层均采用英式券廊结构,建筑面积671平方米。白楼于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动工,次年竣工,平面呈“凹”字形,建筑面积1878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洋房,采用双基抬梁式基础及内框架整体结构。白楼为国内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筑。白楼前留T型花坛,红楼西建碑廊,保护陈列130方碑刻。孤山馆舍于1932年9月之前为浙江图书馆总馆,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青白山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方正对称,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飞檐翘角,而墙体、围栏又选用西式风格,既端庄大方而不失高雅,又富丽堂皇而不落俗套。别墅建成后,因故未作内部装饰,传说主人从未住过(也有传说其主人为杨虎城)。1949年后,先后为浙江省文化团体使用,今为浙江图书馆藏书处,均为国内优秀的近代公共建筑,国宝《四库全书》就收藏于此。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