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良渚遗址

    文物概况:

    名    称:良渚遗址

    地    址:杭州市瓶窑镇、良渚街道、安溪镇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结    构:土石

    类    别:古遗址

     

    文物简介: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因1936年施昕更首先发现于良渚遗址而命名。作为良渚文化核心区和命名地的良渚遗址,呈现分布面积大、点多而密集、文化内涵丰富等特征。分布范围东至荀山东南部,南达大雄山、大观山丘陵,西至瓶窑毛元岭,北抵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面积约42平方公里。良渚遗址群现存306处遗址点,遗存种类包括城墙、宫殿、墓地、祭坛、村落、大型水利系统、手工业作坊、农耕区等。

    大型建筑基址主要位于良渚古城中心区,包括莫角山台地、皇坟山台地及其上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八亩山台基,其上有大型建筑遗迹,推测为良渚古城统治者活动与居住场所,同处于中心区的池中寺台地,则为统治者的大型粮食储藏用地。居住址最多,包括古城内与城外聚落的居址遗址台地,其中个别居址中还发现有房址、码头、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墓地根据形制、出土物的不同有高至低分布若干等级,多位于居址台地内,如反山墓地、姜家山墓地、文家山墓地、卞家山墓地等,也有与祭坛共处一处形成祭坛墓地复合遗址的情况,如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马山遗址、卢村遗址等。良渚古城的内城筑有围合的城墙,近年在城外聚落荀山遗址群的外围也推测有城墙遗迹。水坝遗址作为水利设施,分为大型水坝和小型水坝两类,前者分布于良渚古城外的北、西北、西南方向,组成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后者属于调节局部水环境的小型水坝遗址,如育种场遗址、美丽洲遗址等。

    良渚遗址自1936年被发现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按材质可分为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器物,以及玉料、器物坯件、燧石、大型木构件、鱼钩、木桨、动植物遗存和人骨等遗物。按使用功能又可分为神灵崇拜、王权统治、礼仪佩饰、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等类型。器物主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中,其他遗物广泛出土于台地遗址、河道、灰沟等文化堆积层中。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城外聚落的多处遗址出土玉器7384件,陶器811件,石器809件,漆(木)器90件,骨角器26件,共计9182件。这些器物以不同器型、纹饰的组合,不同的数量,及其保存的生产技术信息,成为了良渚时期工艺技术、社会文化和生业方式的重要见证。

    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发达的文化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良渚文化是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的社会分化、统一信仰以及城市文明的复杂社会,已具备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涵丰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