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
地 址:余杭区良渚街道
年 代:新石器
结 构:土石
类 别:古遗址
文物简介: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又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南部,地处浙西丘陵山地(天目山余脉)和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地区海拔一般为3—5 米,低山丘陵岗地海拔大多为20—50米,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孤丘之间为水网平原,遗址主要分布于这片水流环绕、地势低平、河荡密布的水网平原之上。
遗址所在地为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较多,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温相补。年平均气温山区地带低于15.5°C,水网平原地区为15.3—16.2°C。年平均雨量1150—1550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 月,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所在地行政区划属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和良渚街道,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根据位置和功能不同,分成山前长堤、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三部分。
外围水利系统遗址是作用于良渚遗址群、尤其是良渚古城的成系统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分为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共17段水坝遗址。
谷口高坝位于良渚古城西北约11千米处,沿东西向分布于山体间的两座谷口中。已发现6座水坝遗址,东西相距约2.3千米,可分为东、西两组:东组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等遗址;西组包括秋坞、石坞、蜜蜂垄等遗址。遗址总面积约7.6公顷,各坝体现存最长处约100米至200余米不等、最宽处60余米至160余米不等,横截面略呈梯形。各坝体坝顶现存相对高度约1.4—15米、海拔高程约25—40米。
平原低坝位于谷口高坝南约3.5千米的平原孤丘之间,已发现5座水坝遗址,东西相距约2.4千米,连接了栲栳山以西的连续孤丘,有东至西为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木溪口、梧桐弄等遗址。各坝体长度依孤丘间距而不同,最长处140余米至400余米不等,最宽处80余米至140余米不等,横截面略呈梯形。各坝体坝顶现存相对高度约6米、海拔高程约10米,遗址面积约11.12公顷。
山前长堤又称塘山遗址,是外围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遗存,由6段遗址构成,位于良渚古城以北约2千米的大遮山山前,总体呈东西走向的曲尺形,现存全长约5千米,宽20—50米,坝体横截面约呈梯形。坝顶相对高度2—7米、海拔约12—20米,遗址面积约63.84公顷,从东至西可分为三段:东段为接近直线走向的单坝结构,东西长约1千米,其西侧有一条由大遮山向南延伸的分水岭。分水岭以西属中段,为南北双层堤坝结构,东西长约2千米。北坝为多段曲尺形,其西端向北转折,与山体相接。南坝走向与北坝保持平行并同步转折,双坝间距约20—30米,双坝之间不连通,形成多段水体。双坝之西属西段,为曲尺形单坝结构,与双坝的南坝相连并最终向南折至毛元岭,并通过毛元岭往南延伸的自然岗地与平原低坝系统东部的自然坝体部分连接成一体。
外围水利系统遗址的坝体结构不尽相同,基础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沟槽换填防渗、铺筑草裹泥与青膏泥,以及底部垫石等,坝体的结构与工艺,基本采用青淤泥或黄土堆筑、外部包裹黄土的做法,有些坝体的关键位置还采用了草裹泥堆筑的方式,以增加坝体强度。
外围水利系统作为良渚遗址群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展现了人类早期水资源管理工程的规模和营建技术,也揭示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文明和早期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大关联。其工程选址、功能设计与建造技术蕴含着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充分展现出良渚先民在人地关系方面的创造性和科学性,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将中国水利史的源头推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作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了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都城结构,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田野考古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