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阆仙洞石刻

    文物概况:

    名    称:阆仙洞石刻

    地    址:桐庐县桐君街道阆苑行政村高山自然村

    年    代:宋、元、明

    结    构:石质

    类    别:石窟寺及石刻

    文物简介:

    阆仙洞自然景观独特、优美,据清乾隆《桐庐县志》载,自宋元以来,即为桐庐一胜景,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礼部尚书黄裳微时在此读书十余载,多有诗文称赞。

    阆仙洞洞内多有宋、元、明时期的题刻,大多位于两侧石壁上,共有12处,其中南宋石刻7处,元、明等时期5处。

    南宋石刻一:镌刻于淳熙三年(1176),内容为“苏台陈元翰以淳熙丙申四月十有七日挈家来游,子瀹侍行。”

    南宋石刻二:镌刻于淳熙四年(1177),内容为“汪鸿举淳熙丁酉仲春望,劝农添……”。

    南宋石刻三:镌刻于淳熙八年(1181),内容为“古汴向澐淳熙辛丑仲春望日,以劝农事到此。”

    南宋石刻四:镌刻于淳熙十一年(1184),内容为“东武赵大亨、太原黄邦远、嘉兴曾□、阳□邵普同游,淳熙十一年八月二十有五日。”

    南宋石刻五:镌刻于淳熙年间(1174-1189),内容为“淳熙柔地涒滩修禊前五日,姑苏陈元翰□邑之暇,率同僚李希鲁、赵明升、王国宾来游仙洞,回□去载。旧题字风磨雨剥,几不求识迺,命工记□镌于石壁□志岁月□”。

    南宋石刻六:镌刻于绍熙二年(1191),内容为“孙季文、郑太初、赵文叟、刘子衔、朱伯言、丘真长,绍熙辛亥孟冬来游。”

    南宋石刻七:镌刻于绍熙三年(1192),内容为“开封郑谦老、吴会边道卿绍熙壬子仲春来游。”

    元代石刻一:镌刻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内容为“至元后己卯三月十三日,桐庐县尹周士敏偕句章小山张久可来游。”

    明代石刻一:镌刻于嘉靖七年(1528)。内容为“嘉靖戊子七月,前进士兵部郎中吴苑庐襄、刑部主事吴兴屠应峻奉使江西,来游,桐庐知县沈椿陪。”

    明代石刻二:镌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内容为“嘉靖乙卯秋九月,予偕丞朱本思,携门生戴震、王容、吴敿、姚良佐、邵辩、王弛、郑应铭、屠汝枢、俞应祚、江起鳌、戴冕、俞应韶、赵汝玺、姚菽、王承恩、王言及予子日强、维时,罗云龙、云汉、闻一宁、闻应选、罗仕豪来会,俱至此,洗心以观元化。十一月望予将有会同之行,诸士复约姚京龄、姚乔龄、屠彩、柯大中、何仲吉、吴心、姚文光、姚鹤龄、俞大容、姚唐、袁应汉、赵其铉、张完、罗嘉兆、王应元、潘大经、吴如嵩、吴意、章渊、袁文夔酌别于此,遂宿焉。待月中天,浩歌而寝,丞乃作记,刻石于观化亭。吴绅书。”

    时代不详石刻一:内容为“乙亥冬,蒋予蒲偕金家修、余鲁传来题。”

    时代不详石刻二:内容为“绍□□□□方沈通□□来游。”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