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桐君山摩崖石刻

    文物概况:

    名    称:桐君山摩崖石刻

    地    址:桐庐县桐君街道东门社区桐君山

    年    代:唐、宋、元、明、民国

    结    构:石质

    类    别:石窟寺及石刻

    文物简介:

    桐君山位于富春江(桐江)与分水江(天目溪)两江交汇处,与桐庐城一水之隔。山高60米。两水相交,一峰突兀,屹立江湄,林樾秀润,形似碧螺,美若翠玉,人们按其形称小金山、浮玉山。梁启超赞之为“峨眉一角”,康有为则誉之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在桐君山麓的悬崖陡壁上,分布着10处13方唐大历间(766-779)至民国初年的摩崖石刻。其中以唐大历八年(773)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石刻为最早,距今1200多年。

         石刻一:镌于唐大历八年(773),崔浚撰。6行37字。内容为“殿中侍御史崔浚、桐庐县令独孤勉、尉李梲、前尉崔泌、崔浚、崔溆、崔沅,大历八年九月甘二日记。崔浚篆”。

    石刻二:分别镌于唐大历八年(773)、北宋皇祐二年(1050)、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内容为“桐庐县令独孤勉、前左金吾兵曹薛造、处士崔浚、崔溆、桐庐县尉程济,大历八年十月甘四日题”、“皇祐庚寅夏,苏才翁来观”、“初秋九月游,周宽之,治平”。

    石刻三:镌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内容为“□熙子琼善安知,景祐四年八月十二偕游此题记”。

    石刻四:位于横路上山磴道交叉处上首路旁,镌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五年(1339)。内容为“至元后戊寅九日,句章小山张久可来游,永羽二子侍”、“五年己卯三月,燕山任元凯来”。

    石刻五:位于横路上山磴道交叉处上首路旁,镌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内容为“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研。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至元后己卯三月十一日,俞颐轩拉道友王□远、袁景升,以记岁月”、“信都金九思曾来”。

    石刻六:位于山顶路旁,约镌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后。内容为“嘉熙末季,县令赵清卿凿山径三百丈,茅塞之矣。后百年为至元己卯,四明张久可来□而辟之,人皆以为便”。

    石刻七:位于南麓临水处。周有边框,长2.8米,高0.7米。内容为“古桐江山□莆田吴绅书”。

    石刻八:位于合江亭前路旁崖壁上,镌于民国8年(1919)。内容为“江山一览。己未重九偕王君霁亭同游。杭州王潜廔(lou,古同“楼)、王墨林镌”。王仁治(1871~1932),字潜廔,号泠公,杭州人。工书,善画,精篆刻,曾任清朝宫廷画家,民国初年创办西泠书画社,为首任社长。

    石刻九:位于桐君山临江崖壁上。内容为“有石巉巉,有水潺湲。中坚到此,勒名而还。”

    石刻十:位于桐君山临江崖壁上,镌于民国五年(1916),沈之道书。内容为“中华民国五年冬,偕黄子小亭归自严陵□山阴。徐以□访碑到此,王子印若并拓袁子寄庵餐余等于山寺披荆扪石发见元明题崖四则,此中殆有因缘与海昌查人伟志□沈之道书”。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