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高垣中厅
地 址:建德市大洋镇高垣村村口
年 代:清乾隆年间
结 构:砖木
类 别:古建筑
文物简介:
高垣中厅为吴姓家族祠堂的第二进。高垣吴氏元末时因战乱自义乌迁居于此,高垣吴氏宗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动工,乾隆三十七年(1772)竣工。抗战时期曾做为杭州私立宗文中学西迁之地。1937年日寇侵华,杭州沦陷,杭州私立宗文中学(现杭州第十中学)师生在第二任校长钟毓龙的带领下,西迁建德梅城、高垣,南徙浙南乐清雁荡,为浙西、浙南山区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和知名人物。1940年春,宗文中学西迁至建德麻车乡高垣村,学校就设在吴氏宗祠内,尽管大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胸中的抗日热情丝毫未减。成立了“宗文抗日剧社”,师生合演《中国男儿》等抗日话剧。1942年夏,日寇进犯麻车乡,到高垣村劫掠,钟毓龙校长临危不惧,学校员工俞大共随机应变,师生们在紧急疏散之后,继续坚持复课,把日寇的枪声视为“我们胜利的预兆”,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宗文中学回迁至杭州,前后共在此办学五年,后来这里改为高垣小学。
高垣吴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976.8平方米。整体平面为“回”字型,共三进,由第一、二、三进及东南、西北两侧厢房组成。建筑正门前有风水池,风水池因增开新门,中间被隔断,两侧均有后期搭建。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厢房为硬山双坡顶,青砖墙体。第二进又称“高垣中厅”,为楼阁式石木结构,歇山顶,坐落于一个128平米见方的方形平台上,台高0.8米,厅前有三组二级踏步。中厅四周用12根方形石柱支撑,中间用四根圆形木柱支撑顶梁,四面均设有门槛,高0.6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三间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装饰保存完好,牛腿为粗犷的花卉纹雕刻,雀替、斗栱雕刻精细,内有“至德流芳”横匾。中厅四周无墙无门,四面临空,为一完全独立建筑物,四角飞檐,气势雄伟。
高垣中厅建筑年代明晰,保存较好,用材粗大,做工考究,装饰较好,对研究宗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同时高垣中厅又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了解浙江教育史和抗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