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澜阁

    文物概况:

    名    称:文澜阁

    地    址:北山街道孤山路26号

    年    代:清

    结    构:砖木

    类    别:古建筑

     

    文物简介:

    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南麓。该地原为清康熙行宫,雍正五年(1727)改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1751)分其为二,复建行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收藏《四库全书》,将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四十九年(1784)建成。咸丰十一年(1861)遭兵燹,光绪六年(1880)在原址重建,并添建厅、亭、假山和“太乙分清室”等附属建筑。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内廷四阁”。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渊数,允宜广布,以光文昭”,又命续抄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是为“江南三阁”。清末,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扬州文汇阁和镇江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而八国联军的大火则烧掉了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藏书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幸赖有识之士挽救才幸免于难。

    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俩在店铺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文澜阁库书流落民间的事实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丁氏兄弟又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了100多人进行补抄,并将以前一些没有收录的文字或典籍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得以完成。1882年,文澜阁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

    1911年浙江省咨议局议决,将阁书拨归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被称为“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日本人对阁书觊觎已久,《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最终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保存。

    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

    文澜阁坐北朝南,各进建筑一次分列于纵轴线上,左右呈不对称布局。一进原为垂花门,内为叠山曲水,假山顶筑有趣亭和月台。二进平厅,西侧有回廊,直达三进文澜阁。平厅与文澜阁之间有一方池,以假山围砌,花木点缀,池中独树一峰,明仙人峰。池东有御碑亭,为乾隆帝题词,碑刻乾隆帝兴建江浙三阁之诏谕。

    主体建筑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面阔六间,重檐硬山式模构建筑,共二层,中间有夹层。阁东有一御碑亭,为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御碑一通。整座院内,亭台楼阁,叠石凿池,是一座具有建南园林风格的藏书楼。

     

    老照片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