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
地 址:紫阳街道紫阳山东麓宝成寺内
年 代:元
结 构:石质
类 别:古建筑
文物简介:
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位于吴山东南面的紫阳山东麓山腰的宝成寺内。宝成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为吴越国王钱元瓘妃仰氏所建的功德院,名“释迦院”。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名为“宝成院”,南宋宝祐五年(1257)赐额“宝成”。元至治二年(1322)左卫亲指挥使伯家奴凿麻曷葛剌佛于寺内石壁上。明万历四十年(1612)布政使吴用先捐资重建宝成寺的石佛殿,又在附近新建了大观楼及牡丹亭,万历四十五年(1617)麻曷葛剌像又重新彩绘过一次。到了清代初年,这铺造像外还有房屋覆盖,但是宝成寺当时已破落。以后宝成寺的房舍一直作为民居使用。直到1988年宝成寺重建以后,造像前的房舍才被拆除,供游人参观。
麻曷葛剌为梵文(mahakala)的音译,汉文译为“大黑天”,佛教密宗认为大黑天是“大日如来”降魔时所现的愤怒药叉王的形象,此神于元初由国师八思巴送入元廷。元朝皇帝奉麻曷葛剌为军神,令各军营中供奉。在远离元大都的南宋故都杭州来镌造这龛有着降魔形象的麻曷葛剌造像,有着明显的政治因素,也可从一个侧面印证元统治者征服异族的决心。
宝成寺坐西朝东,四合院形式,正对寺门为一整块岩壁,前面建有单披廊。岩壁上并列凿有三个龛,中间为开凿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三世佛造像,南面为1997年重镌的莲花生造像,北面即为麻曷葛剌造像。佛龛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本尊麻曷葛刺像,造像高1.38米,雕像短腿鼓腹,细眉大眼,头发虬卷,瞪目翘须,足蹬人身,手持人颅,面呈威怒,状似大日如来降恶魔时所现的忿怒相。左侧为文殊骑狮像,右手举法器,胸挂髑髅,一反常见的大智静雅容相;右侧为普贤骑象像,呈凶猛相,白象的巾檬角上挂着人头。三像后为尖拱形火焰背光。龛楣上有浮雕金翅鸟三只,左右还有飞鸟和奔兽。龛北侧壁面有元至治二年的造像题记。
麻曷葛刺造像采用了夸张变形艺术处理,特别是雕刻的刀法简练、粗放,和杭州飞来峰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处造像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的重要实物。
--------------------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