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况:
名 称: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含徐锡麟墓、陶成章墓、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等)
地 址:西湖景区南天竺龙井路旁
年 代:近代
结 构:石质
类 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物简介:
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位于原演福寺遗址,包括徐锡麟暨陈伯平、马宗汉墓,陶成章暨杨哲商、沈由智墓,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等。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一字伯圣,别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勇于探索,喜研数学、天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游历日本,期间积极参加营救因宣传反清思想入狱之章太炎先生,并结识陶成章等许多反清革命志士。三十年(1904)经蔡元培、陶成章介绍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次年与陶成章等创办绍兴大通学堂,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各县会党头目来校受训,规定凡入校学员均属光复会员,卒业后仍归学堂领导人统辖和节制。学堂还成立革命联络机关,以开展军体为名,购买大批枪弹,进行军训。又在绍兴创立体育会,招募革命青年学习射击,密谋起义。三十二年(1906),为便于在军队中发展革命势力,捐资为道员,赴任安徽。安徽巡抚恩铭委以陆军小学会办。三十三年(1907)调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因躬身督练,称以为能。是年春,以探亲为名,回绍与秋瑾、王子余等密商,决定以大通学堂为基地,联络各地会党,于7月19日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不料事泄,遂提前于7月6日乘安徽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之际,仓卒提前举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徐锡麟率众攻占军械所,与清军激战4小时,终因寡不敌众,弹尽被捕,次日凌晨就义于安徽抚署东门外。
陈伯平(1882~1907),原名师礼,改名渊,字墨峰,别号白萍生、光复子,浙江绍兴人,生于福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于福建武备学堂肄业,后经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进入大通学堂学习。三十二年(1906)初赴日本,学习巡警课程,11月,在上海佐秋瑾创刊《中国女报》任主编,是年冬,随徐锡麟去安庆。经常往来于安徽、浙江和江西之间联络会党。1907年,参与徐锡麟安庆起义,刺杀安徽巡抚学堂恩铭,与徐锡麟、马宗汉率巡警学生攻占军械局,与敌军相持在战斗中牺牲。
马宗汉(1884~1907),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浙江余姚人(今慈溪)。1902年进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潮,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参加光复会,次年1月东渡日本,进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当年4月回国,继续在家乡任教,同时积极从事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1907年6月到安徽安庆,参加7月6日徐锡麟组织的起义,协助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率巡警学堂学生攻打军械局。起义失败后被捕杀害。
徐锡麟牺牲后,遗体草葬于安徽安庆城北马山,民国元年(1912)浙江军政府派人迎灵柩回浙,安葬于西湖孤山南麓,徐锡麟的两位战友陈伯平、马宗汉附葬其旁。1964年,迁鸡笼山。1981年9月,遗骨由鸡笼山再迁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陶成章(1878~1912),字焕卿,号陶耳山人、绍兴人。少年时就接触新学,阅读爱国思想书藉,渐萌革命思想,欲改革封建专制。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翌年回国。三十年(1904),与蔡元培、龚宝铨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担负联络苏、浙、闽、皖、赣5省会党之重任。三十一年(1905)8月与徐锡麟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浙江会党培训骨干。三十二年(1906),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留日会员浙江分会会长,兼《民报》编辑。1907年安庆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三十四年(1908)转赴南洋,在当地办报宣传革命。宣统二年(1910),在日本东京建立光复会总部,举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回国,往来于淞沪间,号召旧部以为犄角,积极筹划光复会员光复杭州、南京。浙江光复后,被举为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12年1月因病疗养于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被沪军都督陈其美派人暗杀。著有《浙案纪略》、《中华民族力务消长史》等。汤志钧辑为《陶成章集》。
杨哲商(1883~1911),原名旭东,浙江临海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离乡赴沪进入王文庆在上海创办的启东学校学习,并在吕公望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入会后,为联络革命党人,常奔忙于沪、杭、绍间。又奉秋瑾之命与陈韶等往嘉兴、湖州筹措军火与粮饷。1911年他与邑中同志李惠人、王文庆、严秉钺等发起组织了台州的革命秘密机关“台州国民尚武会”。武昌起义后,赴上海,准备沪上起义,主要负责炸弹制造部工作。11月3日,亲自参与攻打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战斗。其后杭州、南京相继起义,炸弹的需求量剧增,乃至通宵达旦制作。11月6日凌晨,因过度疲困,误触炸弹,引起爆炸,当场牺牲。
沈由智,原名光刚,字祐之,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光复上海时贡献颇多,因试枪械,不幸误中腹部牺牲。1912年陶成章安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凤林寺前,杨哲商、沈由智两位烈士因在世时追随陶成章革命,故附葬于陶成章左右。1964年,墓迁鸡笼山。1981年9月,再迁至今址。
武昌起义后,东南各省先后光复,清政府在金陵的驻兵负隅顽抗,新军初攻失利,退据镇江,电告各地求援。光复会决定调苏、沪、浙三军会同新军第九镇组成联军,会攻南京。当时浙军抽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部队三千余人,担任中路进攻的主力,11月24日晚,配合沪军袭取乌龙山、幕府山二炮台。25日,浙军先锋敢死队分别占领紫金山东部及马群、孝陵卫,直逼朝阳门。城内清兵凭籍城外制高点顽抗。镇、浙、沪等军迂回紫金山麓,仰击天堡城。金陵城内的清兵纷纷溃逃。历时一周的攻城之战胜利结束,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条件。为攻克金陵,浙军68位将士英勇牺牲。1912年,浙江人民运回烈士遗骨,在孤山东麓兴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安葬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41位烈士(其余27人由亲属认领,归葬原籍),并附葬在光复杭州、武汉战役中牺牲的4烈士,共计45人。葬分7穴,体呈扇形,环列如星,俗称“ 七星坟”。1964年迁至鸡笼山,草葬一穴,仅起坟堆。1981年10月,迁建风篁岭下的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1991年,在墓区内新塑辛亥革命烈士雕像一组,并新建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近年,又相继新修姚勇忱、裘绍、尹维俊墓。姚勇忱(1880~1915),又名志强,别号弋仲,浙江湖州人,南社成员。后加入光复会,和王金发等密谋起义。武昌起义后上海光复,任同盟会上海支部部长。民国4年(1915)与王金发来杭策动反袁活动,被袁世凯杀害于浙江陆军监狱。裘绍(1887~1920),字济美,浙江嵊州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浙江弁目学堂学习,后入光复会、同盟会。皖浙案后被清廷通缉。辛亥之役协同尹维峻等率敢死队攻抚署、藩署等。杭州光复任浙军攻宁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官,率百名敢死队攻占南京紫金山。民国元年(1912)与尹氏姐妹等反袁护国。次年娶尹维峻为妻。9年(1920)3月21日在福建厦门郊外遭北洋军阀残害。尹维峻(1896~1919),又名维进,浙江嵊州人,光复会、同盟会会员,三十三年(1907)皖浙起义失败后,随其姐尹锐志流亡上海。武昌起义后,积极参与谋划光复上海、杭州。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顾问。民国5年(1916),在杭州、汕头参加反袁运动和护法斗争,曾任护法政府顾问。8年(1919)7月16日,被北洋军阀暗杀于广东汕头。孙中山曾盛赞秋瑾、尹氏姐妹为中国三女杰。
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平面布局呈十字形,中间为圆形环道,正对入口甬道的是一座花岗岩烈士纪念碑,上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碑后为烈士雕像。雕像后为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墓,坐北朝南,由墓台、墓穴和墓碑构成;墓台长方形,以条石铺筑而成;三墓呈一字形分布在墓台后侧,均为圆筒状,上起半圆形坡顶,顶部植草皮;墓穴前为墓碑。纪念碑东侧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坐东朝西,由墓基座、墓穴、墓碑构成,基座也为条石错缝垒砌,墓穴为合葬穴,呈扇形,条石构筑,北面镌刻伤亡烈士英名;墓穴前立墓碑,正面镌刻“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上款为“中华民国元年”,下款为“浙江都督朱瑞题”。纪念碑西侧为陶成章、杨哲商、沈由智墓,与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恰好相对,坐西朝东,呈一字形分布墓台之上,墓体用青石板构筑而成,均为长方形,墓穴前壁分别刻有烈士名讳。新修的裘绍、尹维俊墓及姚勇忱墓位于陶成章墓的西北侧,结构与徐锡麟墓相同。整个墓园以石板铺地,种植苍竹翠柏,环境庄严肃穆。
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对纪念徐锡麟、陶成章等民主革命家及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61年4月15日,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列入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点击查看大图-------------

